暗度陳倉是哪位人物的典故
“暗度陳倉”這個典故出自《史記·卷八·高祖本紀》,是關于漢人韓信的故事。在楚漢爭霸時期,劉邦的軍隊首先進入關中,攻進咸陽。后來項羽進入關中,逼迫劉邦退出關中,鴻門宴上劉邦險些喪命。劉邦退守漢中后,為了麻痹項羽,他將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全部燒毀,表示不再返回關中。但實際上,劉邦并沒有放棄爭奪天下的野心。公元前206年,劉邦派大將軍韓信出兵東征,韓信派士兵去修復已被燒毀的棧道,擺出要從原路殺回的架勢,但實際上卻暗中繞道奔襲陳倉,取得了勝利。這個典故后來被用來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,實際上卻另有打算。
暗度陳倉是張良計還是韓信
“暗度陳倉”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謀略之一,其全稱是“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”,最早出自司馬遷的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。這一計謀是由劉邦的大將韓信所策劃和實施的。
在楚漢戰爭中,劉邦為了迷惑項羽,防止章邯入侵,采取了韓信的計策。韓信派兵公開修復棧道,以此吸引敵人的注意力,同時秘密派遣主力部隊通過小道繞道陳倉,出其不意地發動攻擊,迅速攻下咸陽,占領了關中。
這個計謀的成功,不僅展現了韓信的軍事才能,也為劉邦的漢王朝事業奠定了基礎。它成為了中國軍事史上一個著名的范例,被后世廣泛研究和贊譽。
在后世的文學和戲劇作品中,如元代戲劇《暗度陳倉》中,也有對這一計謀的描述,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“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”故事的了解和印象。
總的來說,“暗度陳倉”是韓信的計謀,而不是張良的。張良在劉邦去漢中途中建議燒毀棧道,以表示不再回關中,這是另一個計策,與“暗度陳倉”不是一回事。
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簡介
“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”是一個著名的成語,源自秦末漢初的歷史故事。這個成語的意思是采取一種表面上的行動來迷惑對方,而實際上卻在秘密進行另一種行動,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。
故事背景是這樣的:秦朝末年,劉邦和項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。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,而劉邦則被封為漢王,統治偏遠的漢中和巴蜀地區。劉邦在去封地的途中,按照謀士張良的建議,燒毀了長達數百里的棧道,以此向項羽表明自己沒有返回關中的意圖,從而減少了項羽對他的戒備。
后來,劉邦覺得時機成熟,決定出兵關中。大將韓信提出了“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”的計策。他們派人公開修復棧道,裝作要從這里進攻,實際上卻秘密地率軍通過另一條小路,即陳倉道,突襲了陳倉城。守將章邯沒有預料到這一招,因此被劉邦的軍隊攻了個措手不及。劉邦的軍隊很快攻占了陳倉,并繼續進軍占領了關中,為最終戰勝項羽、建立漢朝奠定了基礎。
這個成語強調了用計謀和策略來迷惑敵人,從而取得戰斗的主動權。在現代,這個成語也被用來比喻在商業、政治等領域中,通過表面的行動來掩蓋真實的意圖,以達到某種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