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85高校研究生人數超本科生:學歷貶值還是人才溢出?
金秋九月,本是碩果累累的季節,但對于今年的高校畢業生來說,卻彌漫著一股揮之不去的焦慮,招聘網站上,央企國企的招聘門檻水漲船高,碩博學歷成為入場券,本科生只能望洋興嘆,各大高校陸續公布了最新的在校生數據,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浮出水面:越來越多的高校,研究生人數竟然超過了本科生!曾經令人艷羨的“研究生學歷”,似乎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“通貨膨脹”
這究竟是高等教育的進步,還是人才培養的迷思?當985高校也加入“本研倒掛”的行列,我們不禁要問:學歷貶值的警鐘是否已經敲響?
象牙塔里的“倒掛”奇觀
蘭州大學,這所坐落于黃河之濱的985高校,近日公布的一組數據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:在校碩博研究生規模,已經超過了在讀本科生,無獨有偶,浙江工業大學也宣布,從今年9月起,該校研究生規模正式超越本科生,事實上,這并非個例,從北京到上海,從南京到西安,越來越多的高校出現了“本研倒掛”的現象
曾經,研究生是學術金字塔的頂端,是少數精英才能踏入的學術殿堂,而如今,研究生數量的激增,仿佛預示著高等教育的“毛入學率”時代即將到來
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高校“本研倒掛”?
國家政策的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近年來,國家不斷加大對研究生教育的投入,鼓勵高校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,以滿足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
高校自身發展也需要更多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,科研項目的數量和質量,是衡量一所高校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,為了提升科研實力,高校需要招募更多研究生參與到科研項目中,從而形成良性循環
社會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也是推動“本研倒掛”現象的重要因素,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,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,高學歷人才成為了企業爭奪的香餑餑
當研究生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,我們不得不思考:這樣的“本研倒掛”真的是一件好事嗎?
就業焦慮下的無奈選擇
對于很多本科畢業生來說,考研并非出于對學術的熱愛,而是迫于就業壓力的無奈之舉,在“本科生遍地走”的今天,擁有一張研究生文憑似乎成為了進入理想企業的敲門磚
就業市場的殘酷現實卻給了很多畢業生當頭一棒,盡管研究生學歷的“含金量”在下降,但企業招聘的門檻卻在不斷提高,很多企業在招聘時,不僅要求應聘者擁有研究生學歷,還要求具備豐富的實習經驗、海外留學背景等“加分項”
“本研倒掛”現象,加劇了就業市場的競爭,也讓很多研究生陷入了“高不成低不就”的尷尬境地,一些研究生畢業后,發現自己所學的專業與市場需求脫節,只能選擇與本科生競爭一些基礎崗位,甚至面臨失業的風險
更令人擔憂的是,一些高校為了追求規模效益,盲目擴招研究生,導致研究生培養質量下降,最終損害的是學生的利益,影響的是國家的人才培養戰略
如何走出“唯學歷論”的怪圈?
“本研倒掛”現象的出現,是社會發展、教育發展、人才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,面對這一現象,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歸結為“好”或“壞”,而應該理性看待,積極應對
高校要轉變辦學理念,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注重內涵發展,要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學科優勢,合理確定研究生招生規模,優化學科專業結構,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,為社會輸送真正的高素質人才
企業也要轉變用人觀念,不應過度依賴學歷,而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實際能力和綜合素質,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招聘評價體系,為不同學歷層次的人才提供公平競爭的平臺,讓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
個人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,不要盲目追求高學歷,而要根據自身興趣和職業規劃,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,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,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
“本研倒掛”現象的出現,為我們敲響了警鐘:高等教育不能只追求數量的增長,更要注重質量的提升,只有堅持“以人為本”的教育理念,才能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,才能讓教育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引擎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,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,無低俗等不良引導。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,請及時聯系我們